[話說展覽]李明維與他的關係:參與的藝術 (臺北市立美術館)
文字/芋圓
美術館網站:http://www.tfam.museum/Exhibition/Exhibition_page.aspx?id=538&ddlLang=zh-tw
來自美術館網頁的介紹:
本館與日本森美術館共同主辦,引介由其在2014年於東京策劃展出的「李明維與他的關係」亞洲巡迴展。1964年生於台中,目前定居紐約的台灣藝術家李明維,擅於透過與陌生人的互動,在彼此逐漸熟悉的過程裡和自我意識的覺醒間,探索信任與親密等議題。藝術家透過食衣住臥等生活作息,探索日常事件的核心本質。
本展集結了李明維15個重要計畫,其中包括2015年的新作,讓我們首次有機會在同一展覽中綜覽觀看李明維20年間創作生涯的全貌。雖然觀眾參與的形式各異──從在場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作品,到必須事先登記,且∕或經過抽籤獲選才能參與的作品──藝術家都鼓勵所有觀眾盡可能參與。為有助於了解李明維創作背後的歷史和文化脈絡,本展也同時展出了其他10位藝術家、宗教家和思想家──白隱、鈴木大拙、伊夫.克萊因、約翰.凱吉、亞倫.卡布羅、里克力.提拉瓦尼,以及吳瑪悧、林明弘、楊俊、吳建瑩──的作品和語錄,提供兼具在地及全球視野的當代藝術脈絡,透過這些作品與李明維覺知及關注的議題產生共鳴。
*
星期六是學生去美術館的好日子,拿著一張學生證,就能在美術館通行無阻,所以我也就習慣每隔一段時間,若是遇到空閒的日子,又剛好是星期六,自然而然就騎著機車往圓山的方向去了。
先以一張我覺得能代表這場展覽的照片當開頭,這是「晚餐計畫」。
而這整場作品,都在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,這是藝術家與餐與者共進晚餐的情形。

*
這是注重過程的參與式藝術,與其說去欣賞作品,不如說去體驗、理解的過程才是這場展覽想帶給觀者的內容。
仔細回想,這場展覽的概念很明確,也很容易讓人理解,動態的展覽,也讓這場展覽變得很有趣,或許過了一個月之後還能再回去看看,有沒有什麼新的變化,這場展覽帶來了時間的流動性之感,因此是有再去回訪的吸引力的。
動態的作品也突破了美術作品的框架,似乎讓作品的故事能一直不斷有新的產出,在處理和時間有關的主題時,也能有更深入的詮釋,並且讓人印象深刻。

《魚雁計畫》邀請觀者寫下未能說出口的話語,看到有人寫信給「教育部前的孩子」,我也想到自己也有許多不知道改怎麼說的話,因此我也拾起了筆、信封、信紙、開始傾瀉文字。另外,這作品的特殊的小巧思是它提供了3個空間、3套不同的桌椅,我想那正代表了3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吧,讓書寫者能自由選擇一個最舒適的空間書寫。

《如沙的格爾尼卡》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作品,一開始僅能看見一片殘骸(我錯過了作品創作的那個過程),其實根本不知道這篇作品想表達什麼,但是看到牆上的影片,看見了這個作品的創作歷程,才真正了解創作者想表達的概念,記憶如沙、歷史如沙、因為時間不斷流動、世事不斷變化,它可能面臨被摧毀、被攪亂、被掃除的處境,我想到林懷民在舞作《家族合唱》中,在地上的粉筆灰,漸漸地被踩散的過程,二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歷史的場景是如此,隨著時間流逝,它將被淡忘、甚至被改寫,但是儘管如此,我想最後都還是會留下一點痕跡,我們要記得的是曾在那樣一個時間那樣一個場景之中,曾有人們活在痛苦之中,我們要記得,看到殘骸,要試著想想殘骸曾經歷過的場景......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tfam.museum/Exhibition/Exhibition_page.aspx?id=538&ddlLang=zh-tw
美術館網站:http://www.tfam.museum/Exhibition/Exhibition_page.aspx?id=538&ddlLang=zh-tw
來自美術館網頁的介紹:
本館與日本森美術館共同主辦,引介由其在2014年於東京策劃展出的「李明維與他的關係」亞洲巡迴展。1964年生於台中,目前定居紐約的台灣藝術家李明維,擅於透過與陌生人的互動,在彼此逐漸熟悉的過程裡和自我意識的覺醒間,探索信任與親密等議題。藝術家透過食衣住臥等生活作息,探索日常事件的核心本質。
本展集結了李明維15個重要計畫,其中包括2015年的新作,讓我們首次有機會在同一展覽中綜覽觀看李明維20年間創作生涯的全貌。雖然觀眾參與的形式各異──從在場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作品,到必須事先登記,且∕或經過抽籤獲選才能參與的作品──藝術家都鼓勵所有觀眾盡可能參與。為有助於了解李明維創作背後的歷史和文化脈絡,本展也同時展出了其他10位藝術家、宗教家和思想家──白隱、鈴木大拙、伊夫.克萊因、約翰.凱吉、亞倫.卡布羅、里克力.提拉瓦尼,以及吳瑪悧、林明弘、楊俊、吳建瑩──的作品和語錄,提供兼具在地及全球視野的當代藝術脈絡,透過這些作品與李明維覺知及關注的議題產生共鳴。
*
星期六是學生去美術館的好日子,拿著一張學生證,就能在美術館通行無阻,所以我也就習慣每隔一段時間,若是遇到空閒的日子,又剛好是星期六,自然而然就騎著機車往圓山的方向去了。
先以一張我覺得能代表這場展覽的照片當開頭,這是「晚餐計畫」。
而這整場作品,都在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,這是藝術家與餐與者共進晚餐的情形。
*
這是注重過程的參與式藝術,與其說去欣賞作品,不如說去體驗、理解的過程才是這場展覽想帶給觀者的內容。
仔細回想,這場展覽的概念很明確,也很容易讓人理解,動態的展覽,也讓這場展覽變得很有趣,或許過了一個月之後還能再回去看看,有沒有什麼新的變化,這場展覽帶來了時間的流動性之感,因此是有再去回訪的吸引力的。
動態的作品也突破了美術作品的框架,似乎讓作品的故事能一直不斷有新的產出,在處理和時間有關的主題時,也能有更深入的詮釋,並且讓人印象深刻。
《魚雁計畫》邀請觀者寫下未能說出口的話語,看到有人寫信給「教育部前的孩子」,我也想到自己也有許多不知道改怎麼說的話,因此我也拾起了筆、信封、信紙、開始傾瀉文字。另外,這作品的特殊的小巧思是它提供了3個空間、3套不同的桌椅,我想那正代表了3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吧,讓書寫者能自由選擇一個最舒適的空間書寫。
書寫過後,其實自己的心情久久無法平復,或許這正是書寫的力道,而書寫也比起口說更具厚度和力量,我還沉浸在我信封內的文字當中,但是,我卻有種得到解脫的感覺。
《如沙的格爾尼卡》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作品,一開始僅能看見一片殘骸(我錯過了作品創作的那個過程),其實根本不知道這篇作品想表達什麼,但是看到牆上的影片,看見了這個作品的創作歷程,才真正了解創作者想表達的概念,記憶如沙、歷史如沙、因為時間不斷流動、世事不斷變化,它可能面臨被摧毀、被攪亂、被掃除的處境,我想到林懷民在舞作《家族合唱》中,在地上的粉筆灰,漸漸地被踩散的過程,二者頗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歷史的場景是如此,隨著時間流逝,它將被淡忘、甚至被改寫,但是儘管如此,我想最後都還是會留下一點痕跡,我們要記得的是曾在那樣一個時間那樣一個場景之中,曾有人們活在痛苦之中,我們要記得,看到殘骸,要試著想想殘骸曾經歷過的場景......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tfam.museum/Exhibition/Exhibition_page.aspx?id=538&ddlLang=zh-tw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