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詩詞札記]永遠朝著目的地前行----蒹葭
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。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溯洄從之,道阻且長;溯游從之,宛在水中央。
蒹葭淒淒,白露未晞。所謂伊人,在水之湄。溯洄從之,道阻且躋。溯游從之,宛在水中坻。
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謂伊人,在水之涘。溯洄從之,道阻且右。溯游從之,宛在水中沚。
詩經的〈蒹葭〉,讓人在不同的時間點閱讀,都能產生新的啟發。過去讀它,似乎只能耽溺在它朦朧而美的意境之中,僅能幻想會有那麼一個人,挑逗著追求者的好奇心,在秋天的水邊、蘆葦草叢的盡頭,靜靜地佇立著,但不論如何,雙方卻怎樣都碰不了面。
而耽溺在那樣的美是一種欣賞的方式,我們大可以單純的享受那想追卻不可得的情境,並且用一切美麗的、詩化的幻想描繪心中的理想國度。把「伊人」換做心中永恆的桃花源,然後用秋天的蒹葭、用氤氳的水氣掩飾住那些現實層面的難堪。
但偏偏桃花源竟是一個如果刻意去追求,反而追求不到的地方。
因此,我們似乎不能只是欣賞追求理想的美好;鍥而不捨的追求固然是件佳事,整個追尋的過程也令人感到心情愉悅。可是,對於追求而不可得的事實,卻沒有得出解答,如果伊人一直在水中央,我們要怎麼接受「永遠到不了」的現實處境?
也許詩歌真的不會提出什麼解答,生命的課題依然要靠自己來面對。越是讀它,便越能強烈感受到現實的矛盾。「在水一方,溯洄從之。」看似簡單,但其實卻非常困難。感覺自己已經知道了目標在哪裡,也打算去面對到達目標所必經的路程,甚至就算知道路很長、很遠,依然肯前行──明明萬事俱備也心無旁鶩的朝著自己的夢想走著,但真正的目標卻一直還很遙遠。
整首〈蒹葭〉寫的很單純,可是卻是人生成長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,如果我們不追求任何庸俗的、可以量化的目標,當我們要追尋的是無形的桃花源時,就必然得面對〈蒹葭〉早就輕聲唱過的「伊人」詩句。
可能正是因為有了詩歌,才能對應出內心的苦痛;也因為有了詩歌,才知道自己在追尋的路上並不孤單。
往前走,不一定有人相陪;不斷追求,也不見得能得到真正想要的。可是真正難能可貴的,或許在於我們相信在水的那一方還有伊人的存在,我們並沒有因為追不到而否定有那樣的理想。值得心安的是,就算它只有一個隱隱約約的形象,卻依然可以使人確信真有它的存在。就算我們找不到理想的真正位子,可是當我們願意拿出逆流而上的勇氣,也願意試著朝最接近它的地方前進時,就足以證明這段追尋是有意義的。
不得不承認這是很難堅持的道路,也不得不明白有些理想境地是沒有辦法抵達的。接受現實,並不代表需要放棄;正是因為不斷的「從之」,所以我們看得到理想的「方向」──儘管沒有辦法抵達目的地,但我們永遠可以朝著目的地前行。
2016.10.09 臺北
留言
張貼留言